國家在2020年5月,首次提出“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, 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”的戰略后,部分制造型企業迎來訂單爆炸式增長,而隨著國家經濟規模越大,國內循環的比重越來越高,內銷的占比也越來越大,訂單的結構在不斷的變化,從以前的外銷為主,到內銷為主,從“大批量,少品種,長交期”轉型到“小批量、多品種、短交期”,從傳統的管理轉到信息化、數字化管理;
企業面臨的問題也越來越多:如:訂單制造周期長、訂單準時交付率低、庫存金額高、信息化(ERP等)無法落地、中基層管理人員斷層、老齡化等。造成部分企業有訂單不敢接,接了也不知道能否按期交貨?成本也無法核算清楚等等。針對以上的轉型,企業需要制定什么樣的管理策略呢?
流程、標準、制度管控
切換到小批量、多品種后,生產方式變化非常大,和以前的大批量,少品種對比可以說是完全兩種模式,必須制定一套高效的生產計劃管理制度,使到生產、銷售及相關的職能部門按流程辦事、按標準執行,用制度來推進自運營。
供應鏈管控
為適應產品結構及產品訂單數量的變化,以及淡旺季的影響,應該做好整個供應鏈的規劃策略。制定一套好的供應鏈管理制度來約束供應商,避免因為供應鏈自身的原因,造成企業的各種欠料停工。提前儲備好合適的委外供應商,可以有效地平衡各種轉型變化。委外與自制的選擇與判斷,不但影響生產成本,也影響交貨。
工廠規劃
轉型后的工廠規劃,必須和當前的銷售訂單結構匹配,從工廠內部各自制車間的布局調整到,整個物流路線的規劃,都需要重新規劃。如專線變成通用線、長線變成短線、配送更改為小批量配送等。要切實的根據小批量的生產方式調整工廠。
人員規劃
當從大批量轉型成為小批量的時候,企業從上到下都要有人員管理規劃意識,如:大量制造時可能生產主管就可以兼職計劃人員,因為切換少,產品型號少。到小批量,多品種時,沒有專職的計劃職能人員,可能制造就是停工待料,庫存高漲。轉開小批量,工廠各部門的工作量也是直線上升,無論是模具、研發、采購等,需要人員技能的提升及人員合理的規劃來應對。
信息化實施
應該快速切入信息化,用信息化工具(ERP/MES/APS/WMS)來應對轉型,用信息化工具來快速地掌握產銷信息,分析銷售規律,做好產銷平衡。用信息化工具實現工廠內部的智能化生產,數字化生產等;